钢铁、水泥、化工等高耗能传统行业如何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与能效提升协同改造?新能源、半导体等新兴行业要如何提前布局再生资源利用体系?“对于重点行业来说,循环经济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。”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说道。
近日,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(以下简称国合会)2025年年会主题论坛上,与会嘉宾以“突破线性经济局限,构建新型循环经济”为主题展开讨论,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循环经济助推绿色低碳转型。
深刻理解循环经济发展核心理念
根据艾伦·麦克阿瑟基金会的研究,在全球范围内,只有8.6%的经济活动实现了循环,而超过91%的经济仍然沿用线性模式。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,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。
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,其核心要义在于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材料和产品,使其能够被重复使用、循环再生。艾伦·麦克阿瑟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哈肯贝格认为:“我们需要重新设计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、产品和服务,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其中,以帮助减少对关键矿产原材料的需求。”她进一步强调,到2035年,许多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预计将超过供应,循环经济将成为缓解这一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。
这一理念意味着彻底的思维转变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循环经济与绿色工业司司长阿尔希拉利强调:“循环经济不仅仅涉及废物管理,还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产品设计方式。”
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,注重前端设计的本质是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系统性重构,这不仅改变了产品的使用方式,更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经济价值创造逻辑。
从前端设计植入“循环基因”
在全球范围内,工业部门消耗了全球54%的能源,产生了全球28%的温室气体排放。因此,工业领域的循环转型尤为关键。高耗能的传统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,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。
国合会委员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仇保兴指出,建筑垃圾资源化潜力巨大。“中国每年城市和乡村新增建筑量都在10亿平方米左右,更新的建筑量也在10亿平方米左右,加起来有20亿平方米,产生的建筑垃圾量是非常巨大的。”他认为,这一领域急需突破技术和市场瓶颈。
构建循环经济,仍有许多要点、难点需要关注。首先,循环转型需要全产业链协同。朱黎阳指出:“无论是制造业的整体升级,还是化工、建筑材料、动力电池、纺织等具体领域的绿色转型,其核心路径都离不开设计端的绿色化、生产端的清洁化、回收端的体系化、价值链的协同化。因此,必须把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的原则运用到各行业各企业具体的生产环节和过程。”
其次,源头减量仍是基础环节。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提出,目前,钢铁、石化、化工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固废产生量仍然较高,源头减量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。这要求企业从生产工艺的源头进行根本性革新,而非仅仅满足于末端治理。
因此,技术创新是突破资源化利用瓶颈的关键。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指出:“当前,大宗工业固废特别是复杂难用固废的规模化消纳技术仍然需要加强,废旧动力电池中的低质组分、光伏组件、风机叶片等新型固废的综合利用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。”
管理模式创新是保障循环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一环。中国光大环境(集团)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思联表示:“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实现供应链循环的闭环,使废弃物可循环、可增值。提升对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水平是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关键。”
产品消纳是循环经济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王思联直指产业痛点:“循环经济是产品市场,对每个入局的循环经济企业来说,如何保障下游产品的消纳和产业链的稳定,使再生资源能够与原生资源进行市场竞争是首要关注的问题。”
面对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减少、环境污染等问题,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关键答案。当下,这条路径已然清晰——只有从前端设计植入“循环基因”,在重点行业突破实践瓶颈,才能真正实现从线性到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。